新闻动态
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部分嘉宾演讲内容整理分享
发布时间:2018/09/19 浏览:3354人工智能已经成为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正在对世界经济、社会进步和人类生活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为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要求,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顺应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推进具有全球有影响力科创中心的建设,上海举办全球性的人工智能高端会议,打造世界顶尖人工智能合作交流平台,推动和主导人工智能产业和技术创新融合发展。
2018 年 9 月 17 日 —9 月 19 日
会议地点
中国 • 上海西岸
会议主题
人工智能赋能新时代
以下分享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部分嘉宾演讲内容
马云: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
演讲主题:《AI 重新定义思考世界的方式》
主要演讲内容:
今天到全世界去,在任何地方都在讨论人工智能,从一种技术的概念到今天确定成为一场势必影响人类未来生活的一场巨大的技术革命,我相信就像今天的世界一样,我们对这场技术革命有期待,有担心,有希望,也有困惑。
今天在上海举办这样高规格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我觉得这个大会还是非常之重要。在上海举办这个大会,跟世界其他地方举办这样的大会,比如在硅谷也好,以色列也好举办这样的会议,还是不一样的。过去是技术人员为主、工程师为主的大会,因为人们把人工智能往往归于某种技术,上海举办这个会,我觉得内涵非常的不同。
今天来上海参加这个会,对我有一个很大的启发,人工智能是技术,但人工智能又不是具体的一项或者几项技术,人工智能是我们认识外部世界、认识未来世界、认识人类自身,重新定义我们自己的一种思维方式。我们在重新定义自己未来的一种生活方式,所以我想今天从我个人的角度谈一些看法和一些观察、思考。
首先我觉得人工智能这个词翻成中文以后,翻译并不是很准确,AI 最好应该翻译的应该是机器智能,把 AI 翻译成为人工智能,我觉得是人类把自己看的太大,把自己有点托大了。蒸汽机释放了人的体力,但蒸汽机并不是模仿人的体力。汽车比人跑的快,但是汽车不是去模仿人的双腿。未来的计算会释放人的脑力,但计算机不是按照人脑一样去思考的,机器必须有自己的方式去思考。更何况人类对人脑本身的了解极其有限,人类需要学会尊重敬畏机器智能,机器必须有自己的独特思考和逻辑。所以发明机器的时候人们就应该认识到机器会比人力量大,发明汽车的时候人们要认识到我们已经肯定跑不过汽车,机器比人跑的快、跑的远,但是发明电脑的时候,我们人类要发明的机器一定会比人更加聪明。
机器有智能,动物有本能,人类有智慧,我相信人类拥有的智慧是机器永远无法获得的。机器可以更聪明,也可以更快速,也可以更强壮,但机器永远不可能有价值观、有梦想,有爱,机器只有芯,而人类有心。在过去的工业化时代,人越来越像机器,现在很多人研究技术,是为了让机器越来越像人,而机器做人会做的事情并不稀奇,通过不断学习,向万物学习,做人做不了的事情,我认为这才是了不起的,让机器纯粹模仿人类,我觉得意义并不是太大,智能是改变世界的工具,智慧是改变智能的思想,我们应该真正担心的不是机器智能会超越人类智慧,而是人类本身的智慧会停止增长。
第二,人工智能也好,机器智能也好,并不是某项技术,而是一种认识和思考世界的方式,也是我们为自己的未来确定的一种生活方式,这不是简单的技术的改变,是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资料的改变。未来数据将会是生产资料,计算是生产力,互联网是生产关系,智能时代是基于这些改变而随之发生的巨大社会变革。所以这次技术革命带来的变化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未来三十年智能技术将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改变传统制造业、服务业,改变教育、医疗,我们所有的生活会因为被数据,被计算所改变了。
例如新制造,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让制造业自动化、规模化、标准化,而数据时代制造业是个性化、智能化,按需定制。未来制造业不仅仅是制造业,而是制造业和服务业完美结合,未来制造业竞争力不在于制造本身,而是制造背后的服务和体验,未来的制造业都是服务业,因为流水线上的大部分的工人将会被机器取代,而人类的部分,体验的部分不可能被取代。
上海服务业占的比重超过了 70%。我知道有的城区超过了 90%,上海的服务业水平,上海的人才素质,我认为这是在上海,在未来占据的最大的先机,最早制造业依赖于资源,中国的制造业基地都在东北,后来制造业依靠产业配套,产业链,制造业的基地转到了长三角和珠三角,未来制造业依靠的是数据,是服务业,服务业发展好的地方,新制造才会发展起来。未来是引进资金和知识人才,未来十到十五年传统制造业面临的痛苦将会远远超过今天的想象,企业如果不能从规模化、标准化向个性化、智慧化转型,将很难生存下去,未来成功的制造业一定是用好智能技术的企业,因为不会用智能技术的企业,将进入失败领域。我认为未来上海这个城市会被数据、互联网、云计算和 IoT 真正改变。上海是一个超级大都市,未来这样超级大都市,一切的交通、城市治理、安全都需要有新的思想、新技术引领,上海会成为真正世界一流的城市。比如新金融,今天世界上比较流行叫金融科技,我们认为叫科技金融,金融科技是让传统金融更加强大,而科技金融是让每个人有需要的人得到金融的服务。金融的核心能力是对风险的控制,数据时代,金融风控不是给银行穿上防弹衣,是用数据技术预判风险,消除风险不是抓坏人,而是发现预测坏事,这是风险思想的根本改变,这就是未来的新的金融可以让更多的人受益,IT是让 20%人受益,而数据时代、AI 时代的数据技术是让80%人受益,这就是这个世界未来巨大的机会所在。
真正的互联网金融,风险极低,不是通过网络就是互联网金融,今天很多 P2P公司是披着互联网金融的外衣做非法金融服务。真正的互联网金融是依靠数据技术,靠数据风险控制体系,靠数据积累信用体系。当你拥有大量数据的时候,必须用AI机器智能来进行风控, 这才是真正的互联网金融。
第三,互联网金融是我最早在浦东的金融会议上提出的,但是今天几乎只要有个网页都把自己称之为互联网金融,我觉得是蛮可笑的金融。数据时代也是供给侧改革,经济转型的重大机遇,AI技术、区块链技术、IoT 技术,这些技术再先进,如果不能和制造业、服务业相结合,不能推进转型升级,不能推动社会更加绿色,更加持续发展,更加普惠的方向变革,不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健康,更加快乐,这样的技术毫无意义。对于传统行业来讲如果不拥抱新技术,不融入数据时代,我认为也没有意义。
前几天我刚发了一个微博,这两天时间我去了三趟淘宝造物节,我感慨于今天年轻人的创造力,年轻人的创意、创新是我们想象不到的,甚至不敢想象。今天不是制造业不行了,不是中国的制造业不行,而是落后的制造业不行,不是今天的中国没有创意,是你没有创意,不是今天的年轻人不努力,而是我们这些人不够努力。
所以我们今天要思考的是我们所有的人,我们的政府、企业家,我们这些掌握资源的人, 有没有把数据时代摆到一个经济转型升级、自我变革的方向来看,有没有为年轻人准备好一个环境,如果数据时代的使命之一是推动转型升级,是解决今天经济社会的很多问题,那么我们的规则,我们的体系,我们的思考方式,我们的整个教育都要进行改变,我们肯定不能用过去的方式来解决未来的问题。我们找到未来的方式解决未来的问题,这样才是正确的方式。
过去你一年只去三十个城市,未来我们一年可能去 300个城市。过去每人工作 16 个小时,现在 8 个小时,未来 4 个小时,甚至每天工作两个小时。我们做不到,我们的孩子可以做到;今天做不到,未来能做到,我们相信人类的智慧。另外,新的技术是新的生产力,一切生产力的发展必须要有新的生产关系与其相适应,创新要严防叶公好龙,人工智能如同任何技术创新一样,这不仅仅是科学家技术人员的挑战,也不仅仅是技术的挑战,也是政府运营的巨大挑战。
飞机刚出来的时候,伴随很多事故,但是我们并没有把航空工业消灭掉,也没有用管理火车的方法去管理整个飞机行业。我去年跟美国交通部长赵小兰探讨过关于人工智能、无人 驾驶会快速取代美国很多的就业,特别是对出租车行业带来巨大的冲击,赵部长问“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我个人这么觉得,政府要做政府该做的事情,企业做企业该做的事情,我的观点是政府不应该关心出租车行业是否被取消,那是市场行为,政府要关心的是马路上是否安全,人是否死亡,交通安全是第一要素,至于这个行业取代那个行业,这是应该由市场来取代的。更何况哪怕出了交通事故,我们应该想办法怎么把交通事故降到最低,而不是消灭一个行业。
所以我自己觉得把一个行业打掉是非常容易的事情,但是把行业重新完善非常艰难。所以推动社会进步,就一定会淘汰落后力量,得到好处的不一定为你鼓掌,但是受到伤害一定站出来骂人。保护哭喊的落后力量,往往会成为破坏创新的最重要的要素。所以我希望大家记住,人工智能到来,它带来好处,带来坏处,但是这不是科学家、企业家,是社会各阶层对它的关心、关注和提升而已。
最后,谢谢大家,也祝大会圆满成功。
演讲主题:《人工智能助力创新发展》
主要演讲内容:
非常高兴再次来到黄浦江畔!也非常荣幸参加上海 2018 人工智能大会,这次从国外来的嘉宾也非常多。上海市提前给全球各地的顶尖高科技企业、专家递送了“英雄帖”。包括腾讯很早就收到了邀请。我上个月来上海的时候,李书记和应市长再次向我当面发出了热情的邀约。今天看到大会的盛况,更让我感受到,上海市自上而下对这次活动的高度重视和精心筹备。上海打造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人工智能发展高地的决心,可以用“众志成城”来形容!
刚才认真听了几位领导和嘉宾的精彩发言。特别是,李强书记宣读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中央对科技产业的关注,对上海创新发展的支持,让我们很受鼓舞。上海发展人工智能, 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上海已经具有从智能芯片到智能硬件、软件以及服务的全产业链布局。同时,作为中国现代化、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上海既能够吸引全球最优秀的科技人才,也能够为人工智能的创新应用,提供最丰富的大数据和应用场景。更为重要的是,上海市政府正全力推进“智能上海”行动,这不但会深刻地改变这座城市的传统面貌,而且还将促成一个巨大的创新生态,让上海成为人工智能创新的策源地。
腾讯早在 2012年,就在上海布局人工智能项目。我们专注计算机视觉研究的优图实验室,就诞生在上海,目前是腾讯进行人工智能研究的三大实验室之一。最近,腾讯的华东总部正式落户上海,我们与上海市的合作将全面升级。其中最为重要一个合作领域就是,腾讯要在上海聚焦人工智能产业,并将先进技术充分应用于文化创意、智慧城市、智慧零售、民生健康等领域,全面地加入“智能上海”行动,共同打响“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
在今天大会的讲台上,大家可能已经注意到两边的屏幕上,在我左边是“腾讯同传”的屏幕,在我右边是科大讯飞的翻译,在屏幕上看到不断跳出的中文字幕和英文翻译,目前全部是由我们后台的机器来完成的。人工智能在同声传译的应用整体上还处于初期。所以,今天腾讯同传在现场完全依靠机器来完成,而不是采用“人机协作”的方式进行同传,这需要很大的勇气!腾讯同传是我们内部两个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微信智聆提供的语音识别技术,相当于腾讯同传的“耳朵”,比如现在它就在聚精会神地听我说广东普通话;同时腾讯翻译君提供的技术,是立刻把刚刚听到的中文翻译成英文。在这个过程中,还要迅速识别我的口音,理解我的一些个性化的表达,对目前的人工智能技术来说,还是有挑战性的,所以也请大家多多包涵,给我们一些鼓励。
下面我也想借这个机会,从一线从业者的角度,谈谈自己对人工智能发展的一些看法。第一个看法,人工智能技术是一场跨国、跨学科的科学探索工程,对于任何一个企业、城市和国家来说,我们不能拒绝人工智能领域的“奥林匹克”,更不能“闭门造车”。我看到,今天有许多国内外的顶尖科学家来到了现场。我们需要向他们致敬!他们在人工智能做出的巨大贡献,为全球科技产业开辟了新的空间。中国和美国的互联网与科技产业,一直以来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在人工智能领域也如此,即便有竞争,我觉得它也像一场“奥林匹克”竞 赛,通过“你追我赶”的互相激励、协同创新,共同把人类的认知极限推向“更快、更高、更强”,最终目的是提升人类的生活品质。
全球人工智能正在形成新的产业链,从技术研发到应用落地,从软件、硬件到服务,需要全球协作才能实现最优化的配置。美国强大的先进技术和中国丰富的应用场景,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天然互补的。去年,腾讯在美国西雅图建立了首个海外人工智能实验室。同时,我们看到,谷歌等美国科技企业也在上海、深圳设立了新的分支。人工智能产业的全球化趋势,可以说是势不可挡。
第二个看法,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正在通向“大社交”时代。腾讯多年来一直专注做 连接,我们希望连接人和人、人和物以及人和服务。微信的月活跃用户达到10 亿,成为中国首个用户突破 10 亿级的互联网产品。连接人与人的极限就是几十亿个节点,但是,如果连接人和物,人与服务,那么这个规模将会增长到几百亿,甚至几千亿的的量级。而人与物,人与服务连接的关键就在于人工智能。可以说,未来整个人类的“朋友圈”的规模将会从几 十亿,扩大为几百亿,甚至几千亿。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大社交”时代。
今年腾讯提出,我们的一个目标是做各行各业的数字化助手,为此我们需要做好“连接 器”、“数字工具箱”和“生态共建者”。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是三位一体、不可分割的。人工智能是我们“数字工具箱”里的制胜法宝,它与大数据、云计算共同构成了新型基础设施。
明天上午,大家还可以来腾讯的分论坛,了解腾讯 AI 开放平台的具体情况。此外,腾讯还将 AI 应用在医疗领域,我们重点在两个方向上努力:一个是AI 医疗影像处理,我们推出了腾讯觅影,运用计算机视觉和深度学习技术,对各类医学影像进行学习训练,目前已经在早期食道癌、宫颈癌、肺癌、乳腺癌等领域,辅助医生进行高效、精准的诊断与筛查; 另外一个方向是 AI 辅诊,目前我们的智能导诊技术,可以根据医院需求定制,缓解医院导诊的压力。腾讯觅影已经在上海多家医院进行应用尝试,并与复旦、交大等高校展开了深度 合作。这些 AI 的技术和产品,可以提升基层医院诊疗水平,改善医患关系,节省医保费用。第三个看法,我们需要充分考虑未来人工智能发展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今天,人工智能还处于发展的初期,但是,未来的人工智能技术,很可能变成一把“万能钥匙”,它能够释放过去所有人类技术和工具的潜能,必将带给我们前所未有的挑战。比如我了解到,国内 一些黑产已经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让病毒的分发更加隐蔽,甚至让网络诈骗更为精准,这就迫使我们改变过去传统的安全防护模式。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目前腾讯安全团队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实现对最新黑产活动的动态监控和精准打击。
借此,我想在这里提出四个问题,希望抛砖引玉,引起全球人工智能从业者的思考。未来人工智能是否能够做得“可知”、“可控”、“可用”和“可靠”:第一个“可知”,人工智能的算法是否能够变得清晰透明、可以解释?第二个“可控”,如何避免人工智能危害人类个人或整体的利益?人工智能所做的决定,是否最终仍然需要由具体的人来承担责任?第三个“可用”,人工智能是否能让尽可能多的人使用,共享技术红利,避免出现技术鸿沟?第四“可靠”,人工智能是否能够足够快地修复自身漏洞,真正实现安全、稳定与可靠呢?